2012年9月30日星期日

中秋背后的含义

“月亮圆,月亮圆,月亮照在我的家”

八月十五中秋节,圆满的日子

这一天,月亮特别圆,特别亮

坐在星空下看月亮,伴随着烛火下

照亮着我们的心灵向月亮承诺

希望心灵的一点点的瞩望能够达成~~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


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广为流传

从前的小孩子,在中秋前夕甚至到中秋节后


一家人都高高兴兴的吃着月饼和柚子,看着小孩子拿着灯笼

灯笼上的传统图案,变成卡通图案,最后演变成用电池的声音彩光灯笼

以前的中秋节,小孩子拿着灯笼


烛火是我们的玩伴,有时会拿着烛火去燃烧东西

中秋节时,一定会和朋友一起走走,看看夜晚的风景

但也会乱传诡异的故事

因为晚上了,有些地方比较阴森,比较恐怖

当时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幼小的心灵

总是胡思乱想

随着时代的改变,现在的小孩,那会像以前的小孩呢?

现在的小孩,只懂得吃月饼,却不懂中秋节的由来?

月饼,以前我们小的时候,就只有几种传统口味,例如莲蓉,黑豆沙

现在却出很多种不同的口味

以前的月饼是甜的,如今现在的月饼还有出咸的口味的呢

只是说中秋节的气氛真的改变了很多

没有以前的那般热闹,那般热情~~

小孩子宁愿呆在家里,玩着自己手上的玩具,I Pad或电脑

父母的保护下,怕小孩玩火,所以慢慢的,那种烛火的感觉也渐渐的淡忘了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

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12年9月15日星期六

过眼云烟,消失的夕阳地下

微笑的背后,难道真的有那么脆弱吗?

在我们的世界里 不是和别人比较

只要尽力就好 尽最大的努力就好 不求什么

孤单时,想想身旁有了什么值得你关注的事情

寂寞时,想想自己旁边的人的处境 

其实,自己已经很棒了,自己很好了

就因为一些在乎,一些疼惜,一些苦楚

而把这些都淡忘了

曾及儿时,那些风华岁月的日子

如今残花已凋谢 风景依旧还在?

美好风景依旧不在,但时时刻刻烙印在我们心里,永远都在 

只是放开时,会想,如何去放开 如何去割舍,如何去承担遗失后的美好 

有时,得到不意味着是得到,反而是开始的失去 

相反的,失去不是永久的失去,可能是让失去有更美好去拥有得到的快乐 

何尝不是美好的结局呢?

自己满足不到的,就去想办法去争取

意味着的守株待兔等待期待,等待目标,等待猎物 何必呢?

知道道理,不去实行

懂了道理,依旧重犯

明了真理,失去道理

心里想着跟实际有所不同,那不是每次都会发生的事吗?

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有目标而不去实现

只能说,是大笨蛋,充其量是只猪八戒的勒 

生命中,有很多写实,有很多道理 写实中的生活,

我们应该懂得去接受 道理中的生活,我们应该懂得去领悟 

从领悟中找去什么值得我们去留恋,

值得我们去珍惜,值得我们去爱戴

 而不是盲目地找寻失去的,那些失去的是回不来的

 过眼云烟,消失的夕阳地下

 人生嘛,一切随缘,顺其自然^^

2012年9月7日星期五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到底是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呢?

人生,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人生是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有情感、有感悟、有收获和失去。 

戏是将一些生活、历史、情感通过镜头的方式去表现,可以说是生活的另一种形态。

但没有生活就没有戏和人生,人生如戏是生活,戏如人生也是生活

所幸它们就是与你相处的每一份感动、简单、平凡,出现只是给你一个思考的空间罢了。
  
  涉足淹没膝盖的小河
  
  将时光的眼泪放在亲手折叠的纸船上
  
  看着它飘向远方
  
  消失在世界的尽头
  
  每一个美好的年华背后
  
  都是一场或美或丑的戏剧
  
  每一出人生的闹剧
  
  都是生命之于历史的抒写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思往矣
  
  断桥残梦
  
  几度春秋铭记了月华下的
  
  人生如戏
  
  几滴清泪纠缠了前尘旧事的
  
  戏如人生
  
  空欢喜

我们时常爱说一句话——人生如戏,可有时又将其语法结构调整倒置为——戏如人生

这样的稍事变化,虽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然仔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两种说法还是略有区别。

前者揭示的是人生实践过程的戏化比拟;后者注重的是品味、感觉、参照和比对

也就是说,两种说法看似相同而着力点却有所不同。

人生如戏的比喻

试图将人生置放在一个相对的艺术性戏剧冲突状态和环境中

从而戏剧化的去反观并审度人生的结构性戏化特征

将戏剧化符合性和规范性中的变数反衬人生如同戏剧结构及其矛盾冲突的悲欢离合之情节演绎

转而回归到人生轨迹中寻求其相对性和相合性

继而使人生如戏的既定设置得到相应的链接和呼应

戏如人生的比喻

却是以所谓的“戏”为载体和前提

在强调戏剧冲突的变数中,将人生形态独具的各种变数

植入到所指的那个“戏”的戏剧化矛盾冲突中予以假定,主体凸显和强调的是看似的戏剧化冲突

而人生的太多变数被设置在以戏剧的结构及情节中显现人生

报章,放眼尽是“人生如戏”的故事,都是些写实的故事,

至于戏如人生呢?

例如近日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不少人高呼找到自己过去青涩的初恋情怀

看《福尔摩斯》,你或会怀念曾经共患难的同伴好友

再神奇/科幻及虚构的故事,电影也是创作人个人真实经历、情感及想法的演化及放大

观众在观影后自然各有不同的联想及共鸣,各有各从电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戏如人生”


戏,到头来,也不过是人生的浓缩、倒影或延伸!

客观的说,人生的戏化过程,的确是有别于现实的戏剧情节

也就是说,现实的戏剧矛盾冲突实在难以诠释和解读人生的各种变数

只能从一个侧面去端详和探寻。

有人成功的扮演了自我塑造的角色,真正意义以上完成了人生的戏化过程

将人生夙愿如期实现在人生舞台,得到鲜花与喝彩

然而,更多的人只是在舞台的边缘匆匆而过,连在舞台中央闪现的机会都无法兑现。

更为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甚至连舞台的边际都未涉足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戏如人生也好,人生如戏也好

实际上是将人生的轨迹在戏化状态中给予了动态的

人生轨迹之戏化感受

根据所处年龄时段的不同,感悟也会有所不同

年轻时感觉人生道路之漫长,犹如永不断续的江河,奔腾不息。
当人到中年并迈向老年的阶段时,才觉感人生是那么的短暂,“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之感叹体会颇为深切。

这时回眸转视人生的戏化过程,咀嚼人生的归去来兮之足迹,才会在朦胧依稀中体味如戏、如梦的虚无与飘渺。